陶渊明

陶渊明,名潜,字元亮,谥靖节,后人诗文中又称陶令、陶彭泽、陶征士。浔阳柴桑人。东晋哀帝兴宁三年(365)诞生,他是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。其祖父陶茂,曾任武昌太守。父陶逸,有说曾任安成太守。8岁丧父,母孟氏教他读书识字,孟氏是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嘉的第四个女儿。

陶渊明少年时,除刻苦读书之外,也有雄心壮志,他曾仗剑出游到张掖和幽州一带,希望能找到为救国救民而效力的机会。

远游归来,面对贫困的家境,他开始躬耕南亩,准备安心过一辈子安静的田园生活。但当时战争连绵不断,水旱灾害频繁,乃至“夏日长抱饥,寒夜无被眠”,有时甚至要去讨饭。自耕自食,不能解决温饱,只好“投耒去学仕”。

29岁时,为州祭酒(州里文教主管官)。因看不惯官场黑暗,“志意多所耻”,没多久就弃职还乡。后来州里召他去当主簿(相当于今秘书长),他也没有答应,宁愿在玉京山下读览经史子集,并参加耕作。

30岁丧妻,后续娶。36岁时,桓玄任江州刺史,陶渊明到江州出任幕府职。其间曾奉命到教城建康出差,返回时阻风规林。后随桓玄移府至荆州(江陵)。

37岁时曾由江陵回家休假,假满赴任时再次决心返归,继续躬耕于南亩。40岁时,甲辰6月,受辟举赴京口作镇军将军刘裕的参谋。

41岁渊明调任江州刘敬宣建威将军府参军。该年三四月间便回家。同年8月,由叔父举荐,为彭泽令。又因妹程氏卒于武昌,“情在骏奔,自免去职”。恰逢郡遣督邮至,吏请曰“应束带见之”,渊明叹曰“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!”即日解绶去职,写《归去来兮辞》,从此彻底离开官场,回归田园。

42岁写《归园田居》,说自己“性本爱丘山,误落尘网中。”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”

44岁6月,他在上京的故居遇火灾,46岁便迁到玉京山之南的南村,即今温泉醉石馆旁栗里。

48岁还居上京里才家。49岁,征著作郎,不就。50岁时,东林寺慧远及刘遗民等123人结白莲社,陶渊明却没有入社。

52岁,教授生徒,讲习诗文。54岁,生活困顿,征著作郎,仍不就。55岁,生活艰难,无酒。

56岁,刘裕夺晋皇帝位,改国号宋,东晋亡。58岁,作《桃花源记并序》,寄希望完善和谐社会于理想之中。

62岁已贫病交困,檀道济任江州刺史,劝陶渊明入仕,并赠以梁肉,渊明因志趣不同拒不接受。

63岁9月写《自祭文》,11月卒于上京里。好友颜延之著《陶征士诔并序》,谥“靖节征士”。

陶渊明另有从弟敬远,仲德(敬德);有子五曰:俨、俟、份、佚、佟,乳名依次为阿舒、阿宣、阿雍、阿端、阿通。雍、端孪生。渊明生母孟氏,庶母某氏。其妻某氏,续妻翟氏。

王力在《古代汉语》中评价说:“他的作品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,也表达了不肯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志向和对劳动生活赞美的心情。在形式上一反六朝时华而不实的文风,语言朴素自然。不论在思想上、艺术上都是一代顶峰,对以后历代文学有巨大的影响。”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